河北 王海军
在职场摩擦中,有些人不管是有理还是无理,总喜欢从自身利益出发,胡搅蛮缠地给自己找理,人送“雅号”——“胡搅蛮缠型‘常有理’”。具有这种脾性的人,表面上看,逞了一时之能。实际上,他们因对事物的判断有失公允而受到排斥,难以取得事业的成功。我们应该引以为戒。
早晨一上班,李清春就这里看一下,那里摸一下,无所事事。刘主任问他怎么了,他说电脑坏了,刘主任问他怎么又坏了,李清春漫不经心地说:“你当我是故意的啊?早上一来就这样,我有什么办法?又不是我弄坏的!”
刘主任讨了个没趣,只好笑着说:“现在到月底了,你赶紧把这个月的报表交了吧,总经理刚才打电话催了。”李清春埋怨道:“说要就要啊,也不给点儿时间!”刘主任解释说:“按理昨天就应该交了。”李清春却狡辩道:“我昨天跑了两趟银行,哪有时间?弄这个表,小工夫不够用,大工夫又没有,加班你又没权给加班费,叫我怎么办?”
刘主任站在那里挺尴尬,只得给自己找个台阶下,说:“那就劳你大驾,去打两壶开水吧,今天是你值日。”李清春摆摆手说:“你还是饶了我吧,早上挤公交车累得够呛,到现在还没缓过神来呢,这一上一下我得爬10层楼,中午再说吧。”
李清春生活懒散,工作拖沓,却胡搅蛮缠,或者粉饰自己,或者指责别人,找各种理由搪塞,为自己开脱:电脑坏了不是自己弄的、报表没做是没时间、开水不打是因为太累,一副“死猪不怕开水烫”的样子,故意让刘主任难堪。殊不知,他的理由貌似充分,让人“无懈可击”,但他拈轻怕重,冒犯领导,犯了职场大忌,如果不改掉这种胡搅蛮缠的习气,早晚会吃大亏,甚至在单位呆不下去。
无理而胡搅蛮缠型“常有理”,自我保护意识很强,自省能力却极弱,听不得半点指责或批评。这种人会让人觉得素质低下,难以接近,在职场中不会有什么好下场。那么,有理而胡搅蛮缠,又会怎样呢?请看下面这个例子——
陈书林在某小学当代课教师,前些天去教研室评卷,发现别的代课教师去年就评上职称了,没有评职称的就他自己了。人事科说是他们学校的聂主任把他报名填表的事给忘了,错过了评职称的时机。有职称的代课教师都涨了工资,陈书林什么也没捞着,觉得这样太亏了,找到聂主任就发了火:“聂主任,去年代课教师评职称,我哪儿不够格,怎么单单就没有我呀?”对陈书林的质问,聂主任当然是好一通解释,说责任全在他,把这事给忘了,后来想起来也晚了。
陈书林说:“忘了,说忘了就完了?你给我纠正,给我补评!”
“这可没有补评的,就是有,我说了也不算数。下次评职称的时候,我优先想着你还不行吗?”聂主任没辙了,只好央求他。
“下次评,那这次算谁的?代课教师,我干8年了,好容易赶上一个评职称的机会,你还给忘了,干什么吃的?就会拿嘴说别人,成天迷迷糊糊的……”陈书林越嚷越上劲,聂主任见自己收不了场,就把校长叫来了。
陈书林对校长倒是客气了许多,但对这件事,不管校长怎么说,他还是一点也不让步。校长没办法了,只好打电话请来陈书林的老爸,才使他平静下来。
明年,陈书林倒是评上职称了,但通过那件事,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胡搅蛮缠型“常有理”,领导对他的信任降到了冰点,同事也都远离他,他只好辞职走人了。
陈书林错过评职称的机会,确是聂主任的责任。他跟聂主任讨说法也不为过。可他得理不饶人,胡搅蛮缠,撒泼耍赖,整得主任和校长都下不来台。后来,他评上职称又能怎样?还不是只好辞职走人。因为通过这件事,“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胡搅蛮缠型‘常有理’,领导对他的信任降到了冰点,同事也都远离他”。可见,有理的时候把握不好自己,伸着脖子往歪理的怪圈里钻,自己的理再多再大,也会成为输家。
总之,不管是无理还是有理,胡搅蛮缠型“常有理”对你的职业生涯都是有百害无一利。因此,亲爱的朋友,请您听我一句忠告——劝君莫做胡搅蛮缠型“常有理”!
(编辑 耿常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