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

说话要得体,“身份”先定位

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13年01月08日
湖北 王章材
  说话要得体,可以说是口语交际的一项基本原则。在近几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频率极高,这与《语文新课程标准》在“口语交际”里提出的第一条目标“说话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,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,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”正相吻合。
  【试题照录】
  下面是一个不完整的幽默故事,请选择恰当的一句填入,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:晚上,3岁的玲玲已经躺在床上了。她请求母亲:“妈妈,给我一个苹果吧?”“孩子,太晚了,苹果已经睡觉了。”“……”(     ) (2009年湖北省襄樊市中考题)
  A、妈妈,苹果怎么会睡觉呢?我要苹果。
  B、不,小的已经睡觉了,但大的肯定还没睡觉呢!
  C、妈妈,苹果也会睡觉吗?那我明天再吃。
  D、不,你把苹果叫醒吧,我要吃苹果。
  【方法指津】
  俗话说,是人说人话,是鬼说鬼话。一般说来,商人的话较为伶俐圆滑,知识分子的话较为书面文雅,小孩的话较为稚气好笑……如果你说大字不识的农村老大爷满口讲的都是唐诗宋词,这恐怕没有人相信。此外,说话还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,切合人物的心境等,因为,人物的身份不同,他们的生活阅历自然就有差别,反映在说话上理应有较大的区别。
  【参考答案】
  选B 项,写出了一个3岁小孩的心理状态,也表现了她丰富的想象力,最关键的是符合人物说话的身份,符合一个3岁小孩的认知特点,细细揣摩,让人忍俊不禁,却又意味深长。
  【专家点评】
  本题显然是从年龄差异的角度来考查用语的得体性,要充分考虑说话人的身份。玲玲是个3岁的小孩,稚气十足,她对妈妈所说的“苹果已经睡觉”的谎话应该不会提出质疑,这也是大人经常哄孩子的方法,所以A项首先排除;如果选C项,这则故事又会平淡无奇,缺乏幽默感;而D项的用语虽然吻合孩子的年龄特征,却只能突出玲玲的性格固执,仍然无法让人会心一笑;只有B 项既符合孩子的心理,又表现了玲玲想象力丰富的特点(大人睡觉比小孩子晚,那么苹果也该如此),并且这种幼稚的推理符合人物的身份,并能引人发笑。
  同学们,小小考题里却有大智慧,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,说话一定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,明白了这些,让我们不妨也在口语交际中一试身手吧。
  【现场演练】
  傍晚,我和8岁的儿子一同外出散步,看见一位年轻漂亮的阿姨随手把一根香蕉皮扔在地上,儿子慌忙跑过去,你认为他该怎样说话,才能既符合人物身份,又礼貌得体,还能让阿姨乐于接受呢?(   )
  A、阿姨,你不小心把香蕉皮掉在地上了,我帮你把香蕉皮捡起来,扔进垃圾箱里好吗?
  B、阿姨,我们每个人都有家,垃圾箱就是香蕉皮的“家”。来,我俩一起送香蕉皮回家吧!
  C、阿姨,香蕉皮躺在地上,会被别人踩痛的,它好可怜呀!请你把它从地上捡起来吧!
  D、阿姨,你把香蕉皮扔在地上,它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,请帮助孩子回家吧!
  【参考答案】
  答案选B。A项显得过于直白,把话说得太清楚,是一种大实话,但会导致听者的难堪和羞愧;C项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,也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,但大家要注意,对话并未涉及到对香蕉皮的处理,只有一味地可怜与同情,让人总觉得言犹未尽;D项反映了一种童真,有一定的“童味”,但让听者有一种如坠云雾之感,当然听后也一定手足无措,因为说话者根本就没有表达清楚;只有B项,8岁的孩子立足于儿童的心理世界,既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和童趣,又在这个8岁的孩子身上,彰显出了小幽默、大智慧,真可谓是“人小鬼大”!
  (责任编辑 刘义杰)
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