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

循循善诱巧纠错

作者:广东 郑 虹 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12年02月22日

课堂上,教师常会遇见学生对知识理解错误的情况,此时该如何运用精妙的教学语言加以纠正呢?这里,介绍几种方法,希望能为同行们提供一点借鉴。

追根究底巧探询

任何事物都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,错误也是一样。在教学中,当学生的思路、想法超出或者偏离教师预定的设想时,教师不应急于否定、批评,更不能嘲笑、责骂,而应该寻根探源,在提问中摸清学生的思维轨迹,找出错误的根源,从而对症下药。这对教师从思维方法的高度矫正学生的错误是很有帮助的。

这是一节数学课,新课内容是“分数的初步认识”。课堂上,李老师出了一道小题,问学生阴影部分的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一。正确答案是八分之一,而一个学生却说是四分之一。

师:你为什么认为是四分之一呢?

生:老师,您刚才说,我们四个人一个小组,那么“我”就占我们小组的四分之一。可是我想,我们四个人个头都不相等,我是个头最小的,可还是占小组的四分之一。我觉得,这道题和您说的例子很相似,图的空白部分有三块,阴影部分有一块,所以我认为是四分之一。

师:哦,原来是这样啊!你的想法,有代表性。可能别的同学也有,只是没有说出来。那么,老师问你,你们小组有几个人?

生:四个。

师:平均分成四份,每份是几个?

生:一个。

师:那你知道‘你’为什么可以占小组的四分之一了吗?

生:哦,我知道了!四人小组平均分的并不是人的块头,而是人的数量。这道题说的不是图形的数量而是面积。所以,答案应该是八分之一。

师:对啊!你真棒!老师还要谢谢你,你提醒了老师在表达时要注意,准确的说法是,“你”占四人小组人数的四分之一。

对于学生的错误,李老师采取的纠正方式不是简单评判,而是及时探询,以期找到学生错误思路的根源。当发现学生的错误中竟蕴涵着合理的因素时,李老师感叹“原来是这样啊”,表明自己认真倾听了学生的发言,并用一句“有代表性”对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进行肯定,鼓励学生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。接着,李老师借“四人小组”的例子,澄清了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误区,让学生自己明白了谬误所在,并说出了问题的正确答案。最后,李老师用“你真棒”“老师还要谢谢你”等话语,充分表示了对学生的尊重、爱护之情,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。

旁敲侧击巧点拨

学生在学习知识时,常常会有不全面、不严谨、不深入的毛病。一般的教师只会“填鸭式”地将正确答案告诉学生,而有经验的教师则与之相反,他们会“因错制宜”,旁敲侧击,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去点拨学生,使学生能够全面而准确地理解知识点。

薛老师在学生朗诵完课文《卧薪尝胆》后,和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:

师:现在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,说说“卧薪尝胆”的意思?

生:就是说晚上睡在柴草上,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。

师:如果勾践仅仅是“晚上睡在柴草上,每顿饭前先尝尝苦胆的滋味”,而没有什么奋斗目标,算不算真正的“卧薪尝胆”?

生:不算。因为勾践的目标是富国强兵,打败吴国。所以,他要锻炼意志,要训练士兵,要和那些有本事的人一起奋斗。

师:没错!这叫“奋发图强”。可是,如果勾践仅仅坚持了三五天,那算不算真正的“卧薪尝胆”?

生:不算。因为“卧薪尝胆”需要长时间的坚持。书上说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训”,花了二十年,越国才积聚了强大的力量,具备了灭吴的能力。

师:这就叫“坚持不懈”!这下,你理解“卧薪尝胆”的含义了吗?

生:“卧薪尝胆”表示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奋发图强,长期坚持不懈!

师:对!

这个学生对“卧薪尝胆”这个成语的理解显然只是停留在字面意义上。针对这种情况,薛老师没有从正面直接点明,而是从侧面加以点拨。第一个“如果”,指引学生要从勾践的奋斗目标方面去思考;第二个“如果”,提醒学生要从勾践的奋斗时间方面去把握,将两者结合起来,“卧薪尝胆”的真正涵义也就呼之欲出了。薛老师在提问中旁敲侧击,引导学生由浅入深,由此及彼,层层深入,终于准确理解了知识。教师运用这样的纠错方法,不仅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,还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思考的乐趣。

因势利导巧勾联

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不但“知其然”,还“知其所以然”,这样才能真正地增长见识,提高学问。在课堂上,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,运用语言巧妙启发,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,在“识错”与“纠错”的过程中,巧妙地将生活经验融进教学中来,不但能纠正学生的错误,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。

一节语文课上,一个同学上台默写成语时,将“鸠占鹊巢”中的“鹊”写成了“雀”,王老师没有急于纠错,而是向这个学生提问:

师:你平时喜欢观察鸟类吗?

生:喜欢。

生:那你给大家说说斑鸠和麻雀的体形,好吗?

生:斑鸠体形像鸽子,大概有这么长(用手比了一下),二三十厘米吧!麻雀嘛,小的可怜,一只手都可以包起来了。

师:好。既然斑鸠的块头有鸽子那么大,小小的麻雀窝,恐怕它连屁股都搁不下,占了又有何用呢?要知道,那宽敞舒适的喜鹊窝才是斑鸠梦寐以求的天堂啊!所以呢,斑鸠想占的窝应该是谁的?

生:喜鹊的!(随即恍然大悟)哦,“鸠占鹊巢”中的“鹊”应该是喜鹊的“鹊”!

师:没错!其实,有许多成语都来自生活,只要我们多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,自然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……

上例中,如果王老师声色俱厉地强调是“鹊”不是“雀”,要学生死记硬背,那么,以后学生也很可能照样写错。所以,教学经验丰富的王老师将直截了当的命令、禁止、警告等纠错方式,转换成了循循善诱的启发。根据学生喜欢观察鸟类的特点,他巧妙地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勾联起来,让学生自己比较斑鸠和麻雀的形体。在纠错过程中,王老师一句“小小的麻雀窝,恐怕它连屁股都搁不下”,风趣幽默,活跃了课堂;一句“喜鹊窝才是斑鸠梦寐以求的天堂”,形象生动,加深了学生印象,终于让学生认识到了先前的错误。最后,他又因势利导,鼓励学生在学知识时多联系生活实际。看,这样纠错,效果能不好吗?

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