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,在师生共建的课堂上,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,学生们越来越多地发表自己意见了,有的甚至对老师提出的结论性看法也能提出言之有理的不同意见。但是,也有很多同学不善于跟老师沟通,于是在师生交流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之音。请看下面这个片断:
课堂上,老师正在黑板上抄一句话,同学都在盯着黑板,王真同学看着看着突然大叫起来:“老师你把‘安排’的‘安’写错了。哈哈……”说完还环顾着其他同学,很是为抓住了老师的小辫子而得意洋洋。其他同学也叽叽喳喳起来,课堂秩序显得有些乱。他们正看着老师如何下台,却有另一个学生站了起来,红着脸说:“这句话是我作文里的。”老师接过那个同学的话说:“谢谢你站起来给我解围,本来只想拿你的话作个改正错别字的例子。”课堂这才重新有了笑声。
分析:也许王同学并没有什么恶意,他只是多了一点小孩子们都有的表现欲,但在该同学发言时,他这几个方面做得不够合适。一、主观武断。王同学没有明白老师的用心,就断然判定老师写了错别字,却不知老师原来错得另有原因。二、态度不够端正。虽然王同学没有说出其他不好听的话来,但“哈哈”的笑声虽然也许无心但事实上的效果就是这样的。三、打断别人,断章取义,曲解了当事人的本意,也打乱了课堂正常进行的秩序。
那么,同学们对老师的看法、说法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?
一、与老师主题统一,不可偏离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师生之间是合作的关系,其共同目标都是为增进学生的学识和才干。在课堂上我们应该积极配合老师的授课节奏,把握具体文章的主题和思想,勤于思考、发问,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围绕课文的艺术表现、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小范围的讨论,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,从而加强与老师的互动与沟通,加深对课文的更深一层理解。比如在学习《范进中举》时,课文的主题中心是体现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思想的钳制和毒害,如果紧紧抓住这一特质进行深入思考,课文中范进的许多“怪”现象就不难理解了。
二、重复老师的意思并征求老师的意见。在对老师的意见提出异议之前,不妨先重复一下老师的意思,看是不是自己理解错了。如果曲解了老师的意见,这就不利于合作的进行。比如,第二段的那个例子中,王真可以这样试着问一问:“老师,你是不是把‘安排’的‘安’字写错了?”给老师一个充分阐述的契机。王同学如果这样问,就充分表示了对老师的尊重———你看,我一直都在认真听讲,我提出意见是因为我看得仔细。我想这样一来,老师一定喜欢这个和他“唱反调”的同学。
三、试着说出自己的观点与理由。如果老师在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,你还有不同的见解,你应该试着说出自己的观点。当然,理由充分才有说服力。一个好的老师,非常喜欢听到同学们的不同意见,这表示自己的学生进入了思维状态,自己的教学是有效果的。有经验的老师是不怕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的,因为如果是错误的见解,正好能通过“拨乱反正”的过程增进全体学生的理解,最好的教材就是学生的错误;如果是正确的观点,老师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,这就是所谓的“教学相长”。有一次,老师讲到这么一句古文———“(张岱)强饮三大杯而别。”老师说张岱这个人酒量不行嘛,三杯酒也要勉强喝。一个学生就说,张岱是个士大夫,早年醉心享乐,他不可能酒量这么差的,所以这个“强”应该是“豪饮”的意思。这当然不对,但通过这个加强了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:张岱是很勉强,那是因为拉他喝酒的是个不认识的陌生人,所以才有点勉强。不是谁的酒,人家叫喝,一个士大夫就会大喝特喝的吧。
四、给老师充分思考和解决的时间。许多问题因为问得突然,老师可能会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准备,要对老师有充分的理解。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,不是完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盲点,不要因为老师一时语塞,就认为老师没本事。一般来讲,课堂上遇到难于确切回答的问题,老师下课后都会去查查资料或者与其他老师交流一下。有了比较公信的结论之后,他会给出解答的。如果是一个爱忘事的老师,真把这事给忘了,你可以在课后到办公室与他交流想法。
总的说来,所有的老师都喜欢能思考,有见解的学生。当然,如果你能注意以上几点,微笑着向老师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,老师一定能感受到你除了才华之外的美好道德修养———你是亲切而善良,体贴而又懂礼的好学生。
(责任编辑〓马牧野)